?
您好 ,歡迎您來到邯鄲之窗! 

我國科學家成功繪制“野生稻-栽培稻泛基因組圖譜”

來源:新華社 編輯:2025-04-17 11:40:35
分享:
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(chuàng)新中心獲悉,中心韓斌院士團隊完成145份亞洲栽培稻及其普通野生稻的高精度基因組組裝,成功繪制了迄今為止分辨率最高的“野生稻-栽培稻泛基因組圖譜”。

野生稻-栽培稻泛基因組圖譜。(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(chuàng)新中心供圖)

4月16日,國際權威學術期刊《自然》(Nature)在線發(fā)表了相關研究論文。這是韓斌院士團隊繼2012年全面解析水稻馴化路線、2018年構建首個栽培稻-野生稻泛基因組草圖之后,在水稻基因組研究和進化領域取得的又一項重大突破,對未來保障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。

韓斌介紹,亞洲栽培稻是全球數十億人的主糧,其馴化歷史可追溯至一萬年前的普通野生稻。如何將野生稻歷經萬年錘煉的“生存智慧”注入現代品種,培育出兼具高產潛力與抗病抗逆特性的“超級水稻”,是破解糧食安全困局的重大課題。急需構建一個高質量、大規(guī)模的野生稻泛基因組,深度解析其廣泛的多樣性,全面挖掘其耐逆、抗病等優(yōu)良性狀的遺傳變異寶庫。

研究團隊整合了具有代表性的129份普通野生稻和16份亞洲栽培稻資源,進行高質量的基因組測序和從頭組裝,構建了一個可以覆蓋野生稻和栽培稻全面遺傳景觀的泛基因組圖譜。

與原有公認的單個參考基因組相比,“栽培稻-野生稻泛基因組”新增了38.7億個堿基對,共包含69531個基因,其中近20%為野生稻特有,這些基因被證實與抗病防御、環(huán)境適應性等性狀密切相關。

深入研究發(fā)現,野生稻中的抗病基因豐度和多樣性均明顯高于栽培稻,進一步證實了野生稻堪稱作物改良的“戰(zhàn)略資源庫”,可為培育抗病耐逆的水稻品種提供直接的基因來源;研究證明所有亞洲栽培稻的馴化位點均來源于粳稻祖先Or-Ⅲa,進一步證實亞洲栽培稻單起源假說,為持續(xù)數十年的學術爭議提供了關鍵證據。

研究還發(fā)現在南亞各栽培稻類群之間存在廣泛的基因交流,并由此定義了一個新的栽培稻亞群,成功繪制了一幅更全面的水稻進化和馴化路線圖。

相關文章

地址:河北省邯鄲市人民路新時代商務大廈10樓 客服熱線:0310-3181999
邯鄲之窗  www.dnonline.cn  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 在線交流

冀公網安備 13040302001161號 冀ICP備12015509號-8